首页 资讯 正文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体育正文 76 0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记者追寻三五九旅的奋斗足迹感悟作风(zuòfēng)传承——

从“陕北江南”到(dào)天山南北

■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赖瑜鸿 陈晓杰(chénxiǎojié)
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组织新兵到359旅屯垦(túnkěn)纪念馆接受教育。解放军报记者(jìzhě) 王小敏 摄

“生(shēng)在井冈山,长在南泥湾,转战数万里,屯垦在天山。”

沐浴夏日的阳光,记者沿着359旅(lǚ)这支英雄部队的奋斗足迹前行,追寻一个个(yígègè)问题的答案:在物质极度(jídù)匮乏的年代,是什么(shénme)力量支撑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?为什么这支队伍的优良作风历久弥新、精神瑰宝永不褪色?

“花篮的花儿香,听我来唱一唱(yīchàng)……”熟悉的旋律,飘过南泥湾绿油油的稻田(dàotián),回荡在新疆塔里木河畔宽广无垠的戈壁滩,仿佛在深情(shēnqíng)讲述一段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“创业史”。

歌曲是(shì)有灵魂的。那(nà)依然滚烫鲜活的过往,让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。

屯垦开荒,播撒希望的种子(zhǒngzi),也播撒作风的种子——

永不磨灭的(de)番号,永远赓续的传承

入夏,塔里木河畔生机盎然。在被誉为“军垦新城”的(de)阿拉尔市中轴线上,359旅屯垦纪念馆巍然矗立(wēiránchùlì),形似4把(bǎ)倒放的犁铧,又如破土而出的种子。

记者赶到这里时,恰逢38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(xīnjiāngshēngchǎnjiànshèbīngtuán)某部(mǒubù)新兵前来接受教育。

“参观359旅屯垦纪念馆(jìniànguǎn),是每一批新兵入营的(de)‘第一课’。”带队干部介绍,作为(zuòwéi)“南泥湾精神”的传承部队,他们坚持用革命先辈作风铸魂育人,帮助新兵系好军旅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
“359旅的好作风,首先体现在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上(shàng)。”讲解员(jiǎngjiěyuán)介绍,当年在南泥湾开荒,“上至旅长,下至伙(xiàzhìhuǒ)马夫,一律参加生产”“干部以身作则,不是指手画脚,而是(érshì)动手动脚”。王震旅长带头参加开荒,黎明即起,开始劳作(láozuò);“模范团长”陈宗尧与战士们一起劳动,徒步数百里背米……

“到处是庄稼(zhuāngjià)、遍地是牛羊”的“陕北好江南(jiāngnán)”不是凭空降临的。正因为领导干部立身为旗,身后才有千军万马紧紧跟随。

芒种时节,距离阿拉尔市数千公里(shùqiāngōnglǐ)的南泥湾水稻长势喜人,南泥湾大生产(shēngchǎn)纪念馆迎来一批批(yīpīpī)游客。在《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》手稿展柜前,讲解员大声念出毛泽东同志亲笔增加(zēngjiā)的一条规定:“厉行(lìxíng)廉洁政治,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,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,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……”

“短短44个字,字字千钧!”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谷少杰说,老红军、老八路的好作风,在进军新疆(xīnjiāng)时(shí)依然如故。

1949年12月,第1野战军(jūn)(yězhànjūn)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到达和田城外待命,团部通知每名战士(zhànshì)要做4件事:理发、擦澡、擦枪、补衣服。总之,每个人必须“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、威风凛凛”地(dì)进城。

外(wài)在是军容风纪,内核是军规军纪。一支军队的好形象总是由里及表(jíbiǎo),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。

如今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部“武装(wǔzhuāng)部长大讲堂”每月开讲,领导带头讲传统成为常态;新干部(gànbù)(gànbù)报到、专武干部和基干民兵调整,首抓作风、先严规矩;生产营组织武装越野训练,干部携带与战士一样的装具,带头冲锋(chōngfēng)……

“南泥湾精神”的种子,在(zài)广袤天山南北生根发芽、开枝散叶。记者在新疆军区某团采访时,没见到团领导的身影。一问才知,团长正(zhèng)带领骨干参加重大演训活动,政委正带队押送弹药(dànyào)。

在该团,领导干部“带头冲锋、带头吃苦(chīkǔ)”已成习惯。每年冬天高原驻训,他们(tāmen)与战士一起战风雪、住帐篷,“训练站排头(páitóu)、睡觉睡风口、打饭排后头”;每当重大任务来临,他们叫响“看我(wǒ)的、跟我上”,身先士卒、领衔攻关……

“南泥湾精神”能种出庄稼,也能长出“蘑菇云”。同样是这片土地,上世纪60年代(niándài),另一支大军在中国的“科技荒漠”深耕,他们“干惊天动地事(shì),做隐姓埋名人”,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(yuánzǐdàn)在此爆炸(bàozhà)成功。

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,记者深切感到,359旅的宝贵遗产,不仅(bùjǐn)是开垦(kāikěn)的良田沃野,更是一路播下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作风的种子。

“永不磨灭的番号,永远(yǒngyuǎn)赓续的传承(chuánchéng)。”这心声,正是“作风之树”根深叶茂、生生不息的见证。

作风(zuòfēng)操守体现在艰苦创业时,更彰显于功成身退后——

党员干部唯一的特权,就是带头(dàitóu)吃苦

“一身正气(yīshēnzhèngqì),两袖清风!”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十二团退役军人服务站,谈起兵团人的过往,七连原指导员周新林(zhōuxīnlín)记忆犹新。

1966年(nián),周新林与(yǔ)7名退役老兵踏上援疆征程,从此便扎根这片土地。如今,他的两个儿子在团场当基层职工。

“把好作风交给下一代,把自己管的工作清清白白地(dì)交给下一任。”周新林(zhōuxīnlín)说,自己当(dāng)了多年指导员,曾有人劝他凭借“老资格”可以给儿子谋一份好工作,但直到退休,他都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。

“我们是359旅(lǚ)的后人。当年,部队从南泥湾开拔,除了精神什么都没(méi)带来,苦成那样,也没人向组织伸手要过什么。我不能给前辈丢脸。”说这话时,周新林语气(yǔqì)坚定而平静。

85岁的老兵刘汉武(liúhànwǔ),曾(céng)担任第十二团修理连保管员。“那时有人拎着烟酒来找(zhǎo)我,想不经过审批申领物资,门都没有!”回首往事,老人声音洪亮。

“兵团人一不图名,二不贪利,就是垦荒造田修水利”“无(wú)名无利,一心为民(wèimín),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”……聆听老兵(lǎobīng)们发自肺腑的(de)话,记者不禁想起另一位359旅的老兵——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张富清。一辈子深藏功名,不改本色,老兵的情怀就是这样纯粹!

在寻根359旅的日子里,一个问题萦绕(yíngrào)记者心头(xīntóu):当荒原变成良田,官兵成为“功臣”,如何防止特权思想滋生?

历史给出了答案。王震(wángzhèn)身居高位,严格自律:公车仅限公务,家人不得使用,自己(zìjǐ)私事用车按规定缴费。359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(héwéizhōng)掌管大量物资,却“未占公家一分钱、一寸布”。718团政委左齐因战斗失去一条手臂无法开荒(kāihuāng),主动承担做饭送餐的任务……

“如果说党员干部有什么特权(tèquán),唯一的(de)特权就是带头吃苦。”在359旅屯垦纪念馆,63岁的武琳琳告诉记者(jìzhě),她的父母是第一代军垦人,母亲赵桂荣是著名的“塔河(tǎhé)五姑娘”之一,退休前只是一名普通班长。

“母亲那一代兵团人,走的路太长了、吃的苦太多了。什么是光荣、什么是耻辱,在他们(tāmen)心中界限非常(fēicháng)清晰。”母亲的作风,深深影响了武琳琳。担任团场(tuánchǎng)党委书记后,武琳琳手中(shǒuzhōng)权力大了,找(zhǎo)她办事的人也多了。她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:“凡拿钱来看你的,几乎都不合规,这种事不能办!”

“屯垦大军进疆(jìnjiāng)之前,新疆群众没有接触过红军(hóngjūn)、八路军,为什么能很快拥护共产党、支持解放军?因为人们(rénmen)看到了我们(wǒmen)党领导的队伍与旧军队有本质区别——没有特权,官兵平等,党员干部以身作则,与人民一起奋斗、同甘共苦。”

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(dǎngwěi)党校副校长(fùxiàozhǎng)胡建萍说,“有一首歌唱得好(hǎo):‘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,人民好比土地……’我们的党、我们的军队不管走到哪里,都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,靠的就是清风正气(zhèngqì),靠的就是优良传统!”

“一个人”的坚守(jiānshǒu),变成“一群人”的执着——

功成(gōngchéng)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

南泥湾大道、军垦大道、王震大道……阿拉尔市区,一个个路(lù)名述说着这支(zhèzhī)英雄部队的不朽和荣光。

359旅屯垦纪念馆里,一幅老照片上,王震站(zhàn)在新修的“十八团渠”中央,笑容满面。这是1300多名官兵经过8个(gè)月奋战,修筑的一条(yītiáo)长38公里的人工渠。

古代凿空西域(xīyù)的先辈修筑了坎儿井滋养烟火人间,359旅将士们修筑生命(shēngmìng)之渠灌溉万亩良田。这一年,在“军垦第一犁”开出的土地上,各种(gèzhǒng)农作物喜获丰收。

“大军十万出(shíwànchū)天山,且守边关且屯田(túntián)。”此后3年多,官兵们用节省的2.3亿多军费,建成95座工厂,缔造了新疆的现代工业。

王震去新疆前,毛泽东同志对他(tā)语重心长地说:“革命快胜利了,许多人(rén)都想去大城市和富裕(fùyù)的地方,你却要求去最困难的地方,我们党应该有更多像你‘王胡子’这样子的人……”

当年,徒步穿越“死亡之海”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官兵,在解放和田后,绝大多数人听从组织安排留在了当地(dāngdì),成家立业、生儿育女(shēngéryùnǚ)。

“不贪一时之功,不图一时之名,不求一己之私。”兵团第一师人武部生产营(yíng)教导员王振告诉记者,当年进入新疆后(hòu),王震要求每个人种4棵树,等这些树长大了(le),就用它做棺材,意思(yìsī)是让大家毕生扎根于此。王震去世后,按其遗愿,骨灰撒在了天山。

走进生产营,满眼绿意盎然(lǜyìàngrán)。10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地。10年来,官兵们(guānbīngmen)发扬革命前辈的垦荒精神,共栽活了8000多棵树。

在盐碱地上(shàng)种树,年年种、年年死,年年死、年年种。在大漠戈壁,每棵树的生长都历经(lìjīng)磨难,一个人的成长也同样饱经沧桑。

武警兵团总队某中队指导员何保中,2017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时,主动申请进疆服役。那里的(de)烈日(lièrì)风沙,曾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。然而,通过一次次给战士们讲述(jiǎngshù)359旅(lǚ)的事迹,他发生了思想转变,从“为什么是我”变成了“为什么不能是我”。

“没有一个人的(de)坚守,何来一群人的执着?”此后,何保中再也没有想过离开(líkāi),并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新疆。

“呜——”汽笛声响,一列(yīliè)绿皮火车穿行在塔里木盆地。铁路沿线,是一排排纵横交错的生态林,连绵的绿色一直延伸到(dào)天边。

70多年前,359旅官兵一路穿越乌鞘岭、河西走廊、嘉峪关、星星峡和塔克拉玛干沙漠(tǎkèlāmǎgànshāmò)。到底是什么(shénme)让他们披荆斩棘、一往无前?是什么让大半个世纪后的(de)人们对他们始终念念不忘?

某团营院里,一座旧礼堂透着岁月斑驳(bānbó),与焕然一新的营区形成鲜明对比。该团(gāituán)领导介绍,礼堂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时任团领导带头烧砖、伐木、焊挂件,全团官兵(guānbīng)齐上阵,历时2年建成。

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(jiānkǔfèndòu)。时光流转,本色传承。

战争年代,该团以猛打、猛冲、猛追(měngzhuī)闻名。如今,该团官兵把“三猛”作风贯穿干事创业全过程,立足(lìzú)自身、不等不靠、攻坚克难——

部队转型,他们“一张蓝图绘(huì)到底”,团党委(tuándǎngwěi)班子一届(yījiè)接着(jiēzhe)一届干,解决了多个历史遗留问题;装备更新,他们组建多个攻关小组,探索创新战法训法;人才培养,他们内部挖潜、因人施策,一大批训练尖子、技术能手竞相涌现……

“功成不必在我(wǒ),功成必定有我。”一路走来,所见所闻处处皆(jiē)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(quánshì)。无数“一个人”的坚守,变成代代“一群人”的担当,滋养了新疆大地、繁荣了天山南北。

现在,只要有时间,何保中就经常带着女儿去359旅屯垦纪念馆看看。他说,那里,是这座城市的(de)故事(gùshì)原点,也(yě)是孩子们最需要的精神支点。

(采访得到赵培县(zhàopéixiàn)、缪然、贾广宇、刘磊、李小龙、刘尧汉大力支持(dàlìzhīchí))

作风的种子,精神的绿洲(lǜzhōu)

一路追寻,两座雕像时常在(zài)记者脑海重叠——

延安南泥湾,359旅(lǚ)官兵(guānbīng)开垦荒原;塔里木河畔,屯垦官兵弓腰拉犁。

这两座雕像,在地理位置上相隔数千公里,在精神上(zàijīngshénshàng)却没有距离(jùlí)。党(dǎng)让(ràng)干啥就干啥,一切听从党安排(ānpái)。我们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,总是一次次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交出满意答卷。在祖国的大地上,到处都有这种过硬作风创造的人间奇迹,到处都有这种优良作风凝结的精神宝藏。

好(hǎo)作风的种子,生长出精神的绿洲。新时代新征程,无论练兵备战还是规划攻坚,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“荒原”需要开垦。只要我们(wǒmen)把好作风的种子一代代播撒下去,就一定能开花结果(kāihuājiéguǒ),绿色绵延。

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李飞:情牵天山 二十载医心护边陲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